信息详情

金融科技赋能,银盛以“真”本事抢占B端支付制高点

发布者: 银盛 日期:2019-06-12

距离下次支付牌照续展仅剩一个月,而距离央行发布第一张支付牌照却已经过去了八年,第三方支付从正名到新的发展瓶颈也不过八年。

面对新的瓶颈,与C端支付巨头手持大头流量的泰然自若不同,中小支付机构都或多或少面临营收减少、支付业务拓展困难等的问题。但也有一些支付机构却早在“鸡肋”和“螃蟹”之中做出了更恰当的选择,银盛支付便是其中一员。那在“吃螃蟹”上银盛支付又有怎样的经验?带着疑问,移动支付网专访了银盛支付副总经理谭炎明博士。

图片1.png

银盛支付副总经理谭炎明博士

“真实”本色

从2017年至今,正本清源几乎是业内这几年来的主旋律,监管层通过减少套利空间、打击灰黑产、封堵违规支付通道等对行业进行了大清洗。另外,随着各项新兴技术相继应用于金融业,金融出现风险的概率增加,这便要求支付机构需具备更高水准的风控能力,这间接提高了支付业的入门门槛。在监管和市场去伪存真的做法下,减少了不正当竞争对企业发展的不利因素。

但这样还不够,条条大路通罗马,但有人就出生在罗马。

C端支付市场以支付宝、微信支付为首的巨头们占据了市场的绝对地位。谭炎明称,C端支付市场目前的确已经没有太多的发展机会,不需要硬抗支付巨头。

以己之短攻敌之长,就目前来看,并非明智之选。

去年开始,业内掀起了一阵to B风潮,支付机构纷纷转型,想从B端获取新的业务拓展机会。但真的有那么容易吗?

事实上,转型并非一个时点、一个阶段,而是持续不断的。这意味着支付机构无法迅速完成转型,率先布局的支付机构仍旧拥有先发优势,后来者也仍有机会。

谭炎明也表示,从商业角度看,B端是支付交易中的付费端,是支付市场真正的主力,且目前B端市场暂无绝对强者。

在2018年6月,中国人民银行行长易纲曾透露,截至2017年末,小微企业法人约2800万户,个体工商户约6200万户,中小微企业(含个体工商户)占全部市场主体比重超过90%,贡献了全国60%以上的GDP和50%以上的税收。这还未算上未公布的2018年小微企业数据,可见市场潜力巨大。

目前银盛支付在全国范围内拥有约600万的真实商户,真实商户是支付机构安身立命之本,而这也是银盛支付在B端争取市场的底气所在。

这为想要转型B端的支付机构们提供了一个参考值,除了积累商户资源,真实性也是必不可少的,毕竟无论是服务B端还是C端,有真正营收才符合商业逻辑。

因需赋能

to B风潮的掀起也带火了赋能,那什么是赋能?

“从概念上来说,赋能实际上就是将一方具备的能力赋予另一方,比如支付机构将自身具备的支付能力、科技能力、金融能力、商业能力等,以一种服务的形式赋予商户,让商户迅速具备这样的能力,这就是赋能。” 谭炎明如是说。

据移动支付网了解,大部分中小微企业科研能力弱,而小微商户更不可能花费精力进行技术研究,而实际上他们都需要金融相关服务,这样的需求并不在少数。

例如在信贷方面,2019年1月份,中国人民银行副行长朱鹤新对外宣称,2018年11月末普惠口径小微企业贷款余额同比增长17%,远大于13%的各项贷款增速;年末小微企业的授信户数超过1800万家,同比增长28%。

虽然增量显著,但实际上,许多小微企业、商户因自身经营实力弱,并缺乏严格的财务管理制度,没有显现出足够的偿还能力让银行下发贷款;而以传统的方式,银行要花费过多精力去与小微企业、商户对接,效率低下,这也让许多银行对小微企业、商户敬而远之。

那么支付机构该怎么赋能?

在这点上,银盛支付自成一派。

用“小而美”来概括银盛支付的赋能方式再恰当不过。银盛支付会针对不同商户进行分门别类,通过分析商户现下最首要的需求来赋予商户能力。

如小微企业、商户目前所需要的金融服务极多,但信贷作为其中迫切需要解决的问题应率先解决。那如何解决呢?银行可以通过银盛支付与小微企业、商户之间的流水来确认偿还能力,并以此为放款依据。

为何银盛支付会选择这样的做法?谭炎明表示,目前虽然出现了智慧城市、智慧商圈等概念,但即使是支付宝、微信这样的巨头也很难面面俱到并且深耕。而不同商户针对的场景也不一样,企业能解决的痛点也是有限的。那就从商户的需求出发,解决一个痛点或者几个痛点,提升商户的效率或者降低商户的成本,解决商户的切实需求。

同时,小微企业、商户若想独立使用某项服务会面临成本过高的问题,如何用合理的成本获取合理的服务也会是他们优先考虑的问题。

在2019中国(深圳)IT领袖峰会上,银盛创始人林重成接受采访时便表示,不能脱离应用场景来谈金融科技,金融科技需要实实在在地应用于各类场景中。

除了小微企业、商户以外,一些大的企业、社区、校园等闭环式场景也需要定制化的金融服务,而支付宝、微信支付目前提供的还是泛在化的账户,并非专属账户。而大型企业等闭环式场景需要的是发放工资、发放福利、提供内部员工授信、员工报销等专属服务。例如员工拥有一定的预支薪水额度,企业可从之后发放的薪水内进行收款;员工可在一定范围内的食堂、便利店、商店进行消费,享受一定折扣等。

无论是小微企业、商户还是大型企业等闭环式场景,相比C端支付市场,B端支付市场的需求都更加个性化、多样化、复杂化。这无形中也增加了入门的门槛,在暂无绝对强者的B端支付市场中,门槛阻挡了一部分实力不足的支付机构,也减缓了C端支付市场巨头们入局的脚步。

“掐头去尾”后,正是抢占市场的时机。

大势所“取”

不过,支付市场的时机并非仅在B端,人脸识别等新兴技术的兴起,出海的火热,都一定程度上重新激活了市场。

但是人脸识别等新兴技术的开发成本太高,一般的支付机构很难独立去开发。但这也并非无解,支付机构可联合相关的技术合作方,从而引入相关技术应用于支付之上,通过与专研技术的机构合作相比单独开发技术来说也更好控制风险,术业有专攻,多赢局面利于行业发展。

谭炎明表示,虽然刷脸支付市场火热,但是并非任何场景下都需要使用人脸识别,实际上二维码、指纹识别的技术也相当成熟。另外,刷脸支付所需要的成本相对较高,主要应用于一些风险等级较高的场景中,而应用于小额支付场景就目前来看有些得不偿失。

在受到新技术浪潮的影响下,支付机构更不应盲目地去把所有的手段都引进来,而是在必要且成本合理的情况下去引入需要的技术,最终让商户成本更低,用户支付体验更优。

而在谈及出海热时,谭炎明透露,随着金融开放,跨境支付结算的需求也越大,从中也会出现一些零费率的噱头,但这并不可取,因为在国内也无法做到零费率,而跨境的成本要至少高到3-5倍。但是,费率并非最重要的,重要的是建立核心竞争力是必须做好跨境支付交易全程的合规性。

据移动支付网了解,拥有全国范围的收单牌照支付公司目前仅49家,而有能力做外卡收单的支付机构也就更加稀缺。谭炎明介绍,银盛支付是万事达卡、Visa的会员单位,具备外卡收单的能力。同时银盛在香港成立了银盛香港,未来会以香港为桥头堡发展境外业务。值得一提的是,银盛支付在拓展境外业务时,将以技术服务商的角色与境外当地持牌金融机构合作,并且这样的模式在短期内不会改变。

在大势之下,几分天下还未可知,但能确定的是,经过了八年的洗礼,银盛支付的“取”“得”之道必有他的可取之处。